海峡资源报:专题报道福建地质工作
2025-09-12 15:53:37 来源:海峡资源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9月10日出版的《海峡资源报》专版报道福建省地质局党组召开会议、举办机关离退休干部读书班、全省首部地质题材微短剧上线,以及局系统单位地质工作成果等。 省地质局党组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近日,省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倪超主持召开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该局党组成员伍青云、陈福龙、邱铃章出席;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有关同志,该局机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列席。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传统技术优势,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等领域专项地质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地热清洁能源利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地质技术服务力度。 会议要求,一要扎实推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采取措施、投入更大精力抓业务、抓发展,共同推动地质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认真做好机构改革文章,有序落实各项改革任务。驰而不息改进作风,确保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二要更好担起地灾防治技术支撑责任。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防汛救灾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好地灾防治技术支撑队伍,及时提供地灾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撑服务。充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地灾隐患识别和综合分析,大力提升服务重大灾情险情应急处置能力,高质量提供科学防治建议。 省地质局举办机关离退休干部读书班 近日,省地质局在福州举办2025年机关离退休干部读书班,推进离退休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该局机关40余名离退休干部参加。 读书班期间,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铃章专程前往看望老干部,通报今年以来地质工作情况,听取老干部对地质工作以及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他要求,局系统要持续传承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待遇,积极为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依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本次读书班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观看廉政教育片等方式,引导老干部进一步增强遵规守纪意识,大力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真正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省地质系统开展形式多样地质科普活动 今年暑假期间,省地质局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科普活动,为小学生们及社会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科学体验。 8月15日,省地质局、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福州市鼓楼区关工委、科协和华大街道思儿亭社区,在福建岩石矿物标本馆开展“触摸大地骨骼,探秘自然密码”地质科普夏令营活动。 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玉娟带领小学生们参观标本馆,结合我省典型展品讲解了岩石分类特征、化石形成历程及地球亿万年变迁;并在科普课堂上结合“奇异福建龙”和“政和八闽鸟”,详细讲解恐龙化石种类等。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指导下,小学生们还参与化石挖掘模拟实践,感受满满的成就感。 8月11日,由省地质学会、省地质局主办,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馆承办的“寿山‘岩’学记”暑期地学科普研学活动顺利开展。 活动中,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玉娟借助寿山石馆的火山模型、沙盘演示等,带领小学生们了解寿山石在远古火山活动中的形成过程、不同品种及矿区分布,以及古人开采的艰辛。小学生们还聆听了李玉娟作的地质科普讲座,观看了科普动画《石帝传说》。中国寿山石馆副馆长赵峰引领小学生们走进寿山石艺术世界,从雕刻工具到技法一一讲解,并指导小学生们参与寿山石打磨体验。 8月7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防灾科普活动——“同心铸减灾,‘暑’你最行”2025应急夜市防灾科普活动在福州市晋安区东二环泰禾广场举行,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重点实验室)通过“摆摊”形式,向来往群众展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吸引众多市民参与互动。 该实验室还精心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地灾防治科普折页,用真实案例和卡通图画解读我省常见地灾类型及应对措施等。 近日,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海丝先锋”志愿服务队为泉州市丰泽区暑期职工子女托管班的学生和泉州晚报的小记者团,精心策划了地质科普盛宴,为他们的暑期生活注入地质元素。 在地质科普活动中,地质专家王仕彬以“山海变迁说石头”为题,用生动的语言引领同学们穿越地质时光隧道。 在标本展示区,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各类矿石,水晶的剔透、方解石的奇特晶形……每一块沉默的石头都在志愿者的细致讲解中“苏醒”,诉说着地球的故事。 据悉,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也携手思明区梧村街道总工会,组织开展分别以“地球的故事”“会说话的石头”“地质灾害避险”“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为主题的“地质科普进社区”系列活动,累计为70余名思明区职工子女科普专业地质知识。 山海回响 地质报国 我省首部地质题材微短剧上线 一把地质锤、一部罗盘、一个放大镜,福建地质人披荆斩棘,奔赴山海,叩问自然的脉络,倾听大地的心跳。近日,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局、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联合出品的我省首部地质题材微短剧《山海回响》上线,将光束打向这群“地球译者”,讲述令人惊艳的成就背后数代福建地质人艰苦奋斗、爱国奉献、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 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地质人的真实故事:本片取材自福建地质工作真实经历,并由地质工作者出镜,采用全实景拍摄,从山川到湖海,展现他们普通而不平凡的工作日常。 剧情从一位女记者小禾的视角出发。她的母亲曾是1999年福建万寿岩联合考古队的一员,为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母亲因病去世后,小禾受到她的启蒙,成为一名《海峡资源报》的记者,踏上对地质工作者的采访之旅。在这段旅程中,她深入山区和海洋,接触到无数像她母亲一样坚守岗位的地质工作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地质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该片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海洋地质调查等场景为剖面,既真实记录了地质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担当、“向大地索问”的勘测执着,也揭开了这一特殊群体“舍小家为天地”的柔软内核,展现了福建地质工作者跨越代际的坚守与担当,以及地质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壮大。 数代福建地质人以山海为卷、脚步作尺、青春为墨,绘出群山绵延、碧海蓝天的八闽大地之貌,书写名为地质报国的壮丽华章。他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把地质“三光荣”精神和新时代地质优良传统融入血脉、薪火相传,踔厉奋发、笃毅前行,以脚步丈量国土、以科技赋能勘查、以坚守诠释家国情怀,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地质力量;他们勇挑“以找矿立功为荣”的担当,发现福建首个钴工业矿床、锂工业矿床,探获大型稀土矿、大型钨矿等国家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彻底改写了“贫矿省”的历史;他们在狂风暴雨中逆行,手握“金刚钻”,护航生命路,在一次次防御地质灾害中帮助群众成功避险;他们破译自然密码,让“奇异福建龙”的骨骼重见天日、让“政和八闽鸟”的羽翼划过时空,使福建逐步转变为国内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新高地。 省第四地质大队 为宁德市镜台山公园钻探优质水源 日前,省第四地质大队承担实施的“镜台山公园供水机井施工”项目成功“出水”,解决了长期困扰宁德市镜台山公园这片城区重要休闲空间的缺水难题。 镜台山公园是宁德市主城区市民休闲游玩、登高锻炼的核心场所。因公园地势较为高陡、汇水单元狭小,地表水体匮乏等原因,长期受缺水困扰,枯水期尤甚。为此,宁德市城市管理局委托省第四地质大队,启动“镜台山公园供水机井施工”项目。 省第四地质大队技术人员进场后,发现该公园海拔较高,地形陡峭,岩石裸露且坚硬完整,地表水体及降雨难以入渗,找寻地下水难度极大。技术人员应用“望、闻、问、切”找水综合诊断法,通过精准遥感解译、细致现场调查、结合精密仪器扫描,在靖海楼区域锁定施工孔位。经过科学钻探施工与抽水试验验证,机井成功实现日出水量70吨。经专业检测,该地下水富含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偏硅酸,水质优良。 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为同安区莲花镇提供地灾应急支撑获称赞 近日,厦门市同安区政府办公室、莲花镇政府致信感谢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在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强降水期间,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以高度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为莲花镇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莲花镇白交祠村北侧高陡边坡崩塌险情应急处置中,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技术支撑队伍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顶风冒雨开展应急调查。特别是面对持续强降雨与山体失稳的叠加风险,地灾应急队员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科学研判灾害发展趋势,精准划定危险区域,及时提出避险建议,为莲花镇成功避免3栋受威胁房屋内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损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厦门市同安区政府办公室、莲花镇政府在感谢信中表示,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的技术专业性、响应高效性和奉献精神,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这份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情谊,莲花镇人民铭记于心!” 扭住目标不放松 服务区调勇争先 ——记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作为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10年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找准公益性科技服务型地勘队伍定位,扭住“服务福建省全面推进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目标不放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了地勘力量。 10年来,该院调查人员奔走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山路上,承担我省7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地层、火山岩、侵入岩、构造、经济与灾害地质等方面均成效显著。 定标奋进 勇启新程 “我有幸参与、负责了6个区调项目,见证了121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该院曾荣获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三等奖以及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的区调项目负责人江仁剑说。 2014年,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被定为省121地质大队转型升级重点新领域。当时漳州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所有人,面对陌生的区域野外路线调查和剖面测量工作等重重困难和转型重担,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在时任队总工程师郑富龙的支持下,在项目野外工作组组长殷建国、姚修春的带领下,组员们加强学习探索,查找实施规范,咨询请教同行,邀请专家授课、实地指导。经过3年努力,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和最终报告评审,该院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首战告捷。 2022—2024年,福建1:5万晒口、书坊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遇到了新挑战——变质岩区。闽北地区变质岩的核心区在晒口幅、书坊幅一带,调查区变质岩区面积达到65%,区内变质岩是省内最老地层。同为90后党员,项目负责人宋秋平和技术负责人胡霞兵,作为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省121地质大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获得者,在项目设计阶段,借鉴省内以往变质岩领域的优秀地质成果资料,并向原省煤田地质局地勘处区调专家、教授级高工黄昌旗请教变质岩区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技术方法,形成了以变质岩分类命名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变形变质特征、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原岩时代等内容的工作思路。组员们在常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侵入岩Sr-Nd-Hf同位素、变质岩石榴子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计等变质岩领域的新方法。最终,晒口区调项目获得野外验收、成果报告“双优”,部分变质岩新研究方法的应用得到评审专家组一致好评。 精研探微 铸就佳绩 10年来,该院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人员坚守“以匠心追求极致,以区调争先作为”的初心,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 2020年,该院承接了福建1:5万柘荣县、柏洋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柘荣县位于闽浙两省交界,与多个县(市、区)相邻,调查区地形险恶,高山、峡谷密布,最大落差达1400米,调查路线起点到终点常要翻越整座大山。组员们天还未亮就要出发在调查区内攀山峰、趟河流,夜幕低垂才收队。夜晚,在驻地整理内业资料。恶劣天气时就在室内钻研区域地质调查规程规范,完善路线方法、做细资料研究。 时代不负争创者。柘荣区调查项目顺利完成了848平方千米的地质填图、近200千米的剖面测量以及1730件各类测试样品,赢得野外验收“优秀”,成为原省煤田地质局首个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我们院是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我们组组员大多是党员、团员,肯定要当先锋、走前头。”回首往事,项目负责人江仁剑如是说。 翌年,该院承接的福鼎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组组长童汉林的带领下顺利开展。作为队先进工作者的童汉林有着追求极致、不断学习的劲,他请教多位专家,甚至前往其他项目组现场学习。在全组努力下,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填图905平方千米、1:1万专项地质填图23平方千米、各类剖面测量169千米,重新圈定了测区地层分布范围,基本查明测区火山机构类型、空间分布、叠置关系,基本查明测区构造格架、断裂带分布特征等;在福鼎市松洋村一带的早白垩世火山碎屑沉积岩地层中发现木化石——硅化木,是闽东火山岩地层中首次发现硅化木。项目野外验收、报告评审获得“双优”,是原省煤田地质局、省121地质大队首个报告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 此外,2024年福建1:5万福鼎县、前岐镇、彭坑、矾山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二十一届“优秀地质勘查报告一等奖”。 笃行致远 谱写华章 “有些人把区域地质调查称为终日与高山深谷打交道的‘苦差事’。可我们觉得这是光荣、幸福的事业。”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副负责人陈清金说。“要承担重担,挑起大梁。”项目负责王斌东更是敢担当、有作为的代表,他是主动要求担任项目负责的。 为获得野外地质环境的一手资料、有应用价值的调查成果,5年来,王斌东、陈清金坚守区调野外工作,多半时间在一线,多年的野外工作锤炼和参与5个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积累,特别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担当作为的精神感染着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员,激励他们在艰苦的闽北乃至武夷山脉开展地质工作,观测岩石的形态、结构、构造与成分,剖析地层堆积规律,探寻地质构造演变历程。项目在2025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野外验收和报告评审,获得“双优”的好成绩。 福建1:5万大安、岚谷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区域位于我省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黄岗山,最高峰海拔高达2164米,最低海拔500米。生态环境优越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却是毒蛇、毒虫、狗熊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为全力做好调查工作,该院任命曾荣获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的“老将”李雪平为项目组组长。 初期,李雪平带头跋山涉水、精心踏勘,为后面各项工作做准备。 黄岗山山路蜿蜒于大峡谷的崖壁间,曲折漫长、颠簸险峻,组员们常常半路就晕车呕吐。“受海拔、气候影响,山上植被大多矮化胖身、侧枝繁密,只能匍匐爬行。”调查工作人员回忆,地形切割剧烈、高差巨大,常前脚在密林、后脚临悬崖。组员们每天凌晨5点起床,在“搓板路”乘车颠簸3小时多抵达山顶,一直忙到下午5点才收工。他们常常累得一上车就睡了,却又要一路颠簸回到驻地。然而,面对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和危险艰苦的工作环境,组员们没有叫苦喊累,因为他们深知,区域地质调查不仅能为国家公园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关键线索,也能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