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从“奇异福建龙”到“政和八闽鸟”
2025-03-03 15:52:1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2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通讯《从“奇异福建龙”到“政和八闽鸟”》,报道近年来福建省加大古生物化石调查和研究力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报道内容如下: 近年来,福建省加大古生物化石调查和研究力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从“奇异福建龙”到“政和八闽鸟” 2月13日,《自然》杂志继2023年9月报道中国福建发现“奇异福建龙”之后,又报道了中国福建发现“政和八闽鸟”。这只“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之一,将现代鸟类身体构型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当天,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的亮眼成果。 寻龙曙光乍现,上杭恐龙足迹群率先出镜 福建省地矿局相关专家介绍,在发现“奇异福建龙”之前,福建省曾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发现恐龙化石的省份之一。 2020年11月,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与恐龙有关的化石。当年12月,福建省地矿局根据福建中生代古地理、古环境演化特点和类比周边省份恐龙赋存规律,启动部署“福建恐龙化石赋存沉积环境研究”项目,为后续开展系列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和成果突破奠定基础。 随后,福建加大了对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力度。2021年4月—10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自然博物馆(现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在之前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点北西侧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268枚,以及在不足100平方米范围内密集分布200余个足迹的罕见“恐龙舞池”现象。其后,科研团队还发现了罕见的近12平方米足迹化石的正负模对板,并发现有30多个足迹及6条恐龙行走留下的行迹。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俞文峰介绍,目前,上杭恐龙足迹群累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500余枚,鉴定16属21种,其中新属3种、新种11种,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 2021年6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团队还在宁化县淮土镇发现一枚保存近于完整的恐龙蛋及数片恐龙蛋壳碎片,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在上杭县临城镇黄竹村发现整窝恐龙蛋及零星恐龙蛋壳碎片,恐龙蛋形态呈孵化状态;在武夷山、沙县等地相继发现多枚恐龙蛋。这也表明在晚白垩世时期,闽西地区非常适合恐龙生活,为下一步寻找大型的恐龙骨骼化石奠定了基础。 “奇异福建龙”现世,福建恐龙化石实现“从0到1” 政和大溪盆地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科研团队优选并锁定的最重要的研究发掘目标。在科学家眼中,这个面积约3平方千米的火山沉积盆地,是福建最适合恐龙生存的中生代盆地之一,具备良好的化石赋存地质条件。 2021年4月,联合科研团队到达福建省政和大溪盆地,开始研究判断锁定化石点层位,并进行科学发掘。2022年10月23日,团队终于在政和地区的晚侏罗世南园组地层发现了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龙化石。“福建第一龙”实现了福建省寻找恐龙遗体化石“从0到1”的突破。 经过长达一年的修复和分析研究,科研团队确定这一新物种属于鸟翼类恐龙,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奇异福建龙”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地理位置最南的侏罗纪鸟翼类恐龙,距今1.48亿年~1.5亿年,填补了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空白。 事实上,生活在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的“奇异福建龙”并不孤独。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组成的考察团队还在这里发现了距今1.48亿年至1.5亿年前的陆相生物群“政和动物群”,其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包括水生/半水生的龟鳖类、离龙类化石。政和动物群,是目前全球已知侏罗纪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保存有鸟翼类的动物群,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龟鳖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重大发现频现,琥珀生物群等接连亮相 多年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矿局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工作,收获了多个重大发现。 ——在福建省漳浦县发现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2010年,科研人员在东南沿海的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距今约1470万年)后,历经10年共获得2.5万多枚含虫琥珀和超过5000块植物化石,研究确立漳浦琥珀生物群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2023—2024年,该院又在漳浦、龙海新发现了7处琥珀产地,并在漳浦琥珀赋存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500万年的长鼻类象化石,丰富了漳浦琥珀生物群的生物种类,填补了该地区新近纪缺少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空白。 ——在福建省霞浦县发现真骨鱼类和鳖类化石。2021年以前,福建省古生物化石发现地基本上在福建西南、西北地区。直到202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团队在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霞浦县盐田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中,发掘出节肢动物化石40余件、鱼160余件、鳖类1件、两栖类1件、软体动物1件、植物80余件,存续时间约距今1.25亿—1.14亿年。研究表明,“霞浦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可能有过生物交流,对研究我国早白垩世南、北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福建省宁化县发现棘龙牙齿化石。2024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宁化禾口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4件恐龙牙齿和1件疑似鸟类尺骨,以及大量的鳖甲、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化石。 意外惊喜到来,“政和八闽鸟”改写鸟类演化史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人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 侏罗纪有没有确切的鸟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关于“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并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2000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参加了在曾发现“奇异福建龙”的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现场科学发掘。2023年11月,科研团队在政和动物群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显露出来,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和他第一眼就认出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他说,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比较公认的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但始祖鸟的发现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什么时候能发现第二种侏罗纪鸟类,这是演化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世界上第二种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是划时代的,将鸟类起源时间向前推到了中侏罗晚期,大约1.72亿至1.64亿年前。” 截至2024年末,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政和动物群同一化石点共发掘出了252件龟鳖类、72件离龙类等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动植物化石,表明政和动物群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显示出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巨大潜力。 摸清资源家底,寻找古生物“奇迹”值得期待 在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地矿局总工程师陈福龙介绍,福建省历来重视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中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基本查明了全省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和特征,为发现恐龙和鸟类化石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线索。地质研究表明,福建省中生代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很大,在安溪、永安、仙游、霞浦、福鼎、武夷山等地的火山喷发间歇形成的山间盆地可能是下一个“政和动物群”的藏身地,在龙岩、三明、南平等地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时期(距今2.3亿—1.63亿年)河湖地层或许藏着更古老的鸟类祖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徐星认为,“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只是开始。他表示,依托现有古生物化石成果,他们计划与福建省共建古生物化石研究重点实验室,争取加挂院士工作站,申报古生物创新型科研平台,持续联合打造福建古生物化石新名片。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俞文峰表示,福建正在稳步推进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摸底调查,从2025年起将继续部署开展福建早—中侏罗世盆地、闽东地区晚中生代盆地、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以及全省重点地区新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等工作,尽快查明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概况,摸清资源家底。福建厅将继续做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报批,支持政和大溪、霞浦盐田、漳浦和坑等地开展进一步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