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地矿 > 地矿要闻 > 正文

从“奇异福建龙”到“政和八闽鸟”——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重大成果扫描

2025-02-17 16:01:09 作者: 来源: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政和八闽鸟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  绘制/赵闯

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重大成果的惊喜接踵而来。

《自然》(Nature)期刊继2023年9月报道中国福建发现“奇异福建龙”,2025年2月13日报道中国福建发现“政和八闽鸟”。

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揭开了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的“亮眼”成果。

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低调”的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有如此重大进展。

福建省古生物化石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接续亮相,已不再是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贫瘠省份”。寻龙曙光乍现 上杭恐龙足迹群率先“出镜”

2021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福建省地矿局加大全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力度。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矿局部署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项目,福建省地矿局所属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相关科研机构(团队)合作,书写了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和保护的新篇章。

福建省地矿局专家介绍,在发现奇异福建龙之前,福建省曾经是全国为数不多没有发现恐龙化石的省份之一。福建大地上曾生活过恐龙吗?福建省地矿局科研人员在不懈寻找科学“答案”。福建岩石矿物标本馆公众号曾在2020年10月12日发表过一篇科普短文,发出了“福建的恐龙去哪儿了”之问。

2020年11月,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与恐龙有关的化石。

2020年12月,福建省地矿局根据福建中生代古地理、古环境演化特点和类比周边省份恐龙赋存规律,立即启动部署“福建恐龙化石赋存沉积环境研究”项目。

2021年4至10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在上杭县2020年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北西侧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268枚,以及在不足100平方米范围内密集分布200余个足迹的罕见“恐龙舞池”现象。其后,还发现了罕见的近12平方米足迹化石的正负模对板(一对正、负模对板保存的足迹化石标本,两边的凹凸足迹一一对应,犹如一套打开的模具),标发现有30多个足迹及6条恐龙行走留下的行迹。

“恐龙舞池”和相关科普视频截图

正负模对板保存足迹化石

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俞文峰说:“据专家估算,新发现的化石产地,恐龙足迹赋存数量可达10000枚以上,(上杭恐龙足迹群)有望成为数量世界第一、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群。“目前,上杭恐龙足迹群累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500余枚,包括蜥脚类、鸟脚类、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兽脚类等11类,鉴定16属21种,其中新属3种,新种11种,其中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以及罕见的足迹化石的正负模对板。

上杭整窝恐龙蛋及零星恐龙蛋壳碎片

宁化恐龙蛋

2021年6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宁化县淮土镇发现一枚保存近于完整的恐龙蛋及数片恐龙蛋壳碎片,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恐龙石蛋化石。在上杭县临城镇黄竹村发现整窝恐龙蛋及零星恐龙蛋壳碎片,恐龙蛋呈孵化状态保存形态,蛋壳因孵化碎裂分布,至少保留了6枚恐龙蛋。在武夷山、沙县等地相继发现多枚恐龙蛋。恐龙足迹群和恐龙蛋等化石的发现,表明在晚白垩世时期,闽西地区非常适合恐龙生活,为下一步寻找大型的恐龙骨骼化石奠定基础。

奇异福建龙出世 福建恐龙化石实现“从0到1”

在福建省寻找恐龙化石,就像打仗一样,刚开始可能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旦锁定一个“战场”,就开始一步步缩小“包围圈”,实施手术刀式“精准打击”。政和大溪盆地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科研团队锁定实施“手术刀式精准打击点”。这个面积约3平方千米的火山沉积盆地,是科研团队优选的适合恐龙生存的中生代盆地之一,具备良好的化石赋存地质条件。

福建省政和大溪盆地

2021年4月,联合科研团队到达福建省政和大溪盆地,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地质工作资料(地质剖面资料、实际材料图),找到了一处化石点位置,经过4天的零星发掘只发现了一些鱼化石和植物化石,但是不见恐龙和鸟类化石的“踪影”,整个团队似乎被压抑的心情笼罩着。联合团队深入调研早期的地质资料,探讨进一步调查发掘方向,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区域地质调查的野外记录、化石层岩性组合和化石鉴定报告,分析判断出另一化石点层位,并根据岩性分析和层位对比,精确找到了新化石点。在这个新化石点,发掘出有“福建第一龙”之称的恐龙骨骼化石,实现了福建省寻找恐龙遗体化石“0”到“1”的突破。

奇异福建龙正型标本,分支系统树和古地理图  供图/中国科i学院古脊椎所

2022年10月23日,联合团队发掘出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疑似恐龙对板化石。经过精心修复,将化石原貌完全展现出来,研究表明这个化石是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是福建省内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修复和分析研究,确定这一新物种属于鸟翼类恐龙,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奇异福建龙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地理位置最南的侏罗纪鸟翼类恐龙,其距今1.48亿年至1.5亿年之间,填补了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空白,且处在目前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理最南端位置,极大拓展了分布空间。

奇异福建龙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 供图/中科院古脊椎所

生活在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的奇异福建龙并不“孤独”。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组成的考察团队还在福建省政和地区发现了距今1.48至1.5亿年前的陆相生物群“政和动物群”,其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包括水生/半水生的龟鳖类、离龙类化石。“政和动物群”,是目前全球已知侏罗纪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保存有鸟翼类的动物群,可类比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燕辽生物群(距今1.66至1.59亿年),显示出其独特的生物群古环境特征。政和动物群因为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构造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龟鳖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重大发现频频琥珀生物群等接连“亮相”

在福建省漳浦县发现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2010年,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其地质时代(约1470万年前),历经10年共获得2.5万多枚含虫琥珀和超过5000块植物化石。从发现化石的多样性看漳浦生物群中的琥珀类群是近100年来新发现的最为丰富的琥珀生物群,研究确立漳浦琥珀生物群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2023-2024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基于漳浦琥珀的赋存时代、沉积环境及富集规律的系统研究,在前期2处琥珀产地工作基础上,又在漳浦、龙海新发现了7处琥珀产地,极大提高了漳浦琥珀化石的赋存数量。同时,在漳浦琥珀赋存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500万年的长鼻类象化石,这是在中国东南地区新近纪时期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漳浦琥珀生物群的生物种类,填补了该地区新近纪缺少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空白。

在福建省霞浦县发现真骨鱼类和鳖类化石。在2021年以前,福建省古生物化石发现地基本上在福建西南、西北地区。直到202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团队在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霞浦县盐田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中,发掘出节肢动物化石40余件、鱼160余件、鳖类1件、两栖类1件、软体动物1件、植物80余件,存续时间约距今1.25-1.14亿年。经初步研究,“霞浦生物群”真骨鱼类包括秉氏鱼属、华夏鱼属、永康鱼属、富春江鱼属、副狼鳍鱼属等至少5种,能够与世界知名的“热河生动物群”进行对比,表明“霞浦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可能有过生物交流,对研究我国早白垩世南、北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真骨鱼类化石鳖类化石

在福建省宁化县发现棘龙牙齿化石。2024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宁化禾口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4件恐龙牙齿和1件疑似鸟类尺骨,以及大量的鳖甲、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化石。经初步对比研究,发现的恐龙牙齿为棘龙牙齿,这件距今约1亿年前棘龙牙齿化石是福建省内首次发现,也是在国内第二次发现。棘龙牙齿、疑似鸟类尺骨等重要化石发现,显示宁化县禾口地区具有开展恐龙、鸟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工作的较大潜力。

宁化棘龙牙齿

意外惊喜到来政和八闽鸟改写鸟类演化史

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 供图/王敏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也都曾被归入鸟类,然而这些假说都存有巨大争议。

侏罗纪有没有确切的鸟类?《自然》(Nature)在2025年2月13日零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矿局所属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报道了我国发现最早的鸟类、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并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两千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

周忠和院士在新闻发布会后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说:“对所有的古生物学家来说,发现总是最让人兴奋的事。“他参加了在曾发现奇异福建龙的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现场科学发掘。2023年11月,野外团队在政和动物群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显露出来,王敏和他第一眼就认为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他说,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比较公认的是德国发现始祖鸟,但始祖鸟的发现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什么时候能发现第二种侏罗纪鸟类,这是演化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组建的联合团队,在福建侏罗纪地层发现了世界上第二种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我觉得这是划时代的发现。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时间推至中侏罗晚期,大约1.72至1.64亿年前。”

在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发现的政和动物群,截至2024年末,在同一化石点共发掘出了252件龟鳖类、72件离龙类等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动植物化石,表明政和动物群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彰显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的巨大潜力。

潜力值得期待 寻找古生物“奇迹”有望再现

福建省地矿局总工程师陈福龙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福建省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提问时说,福建省历来重视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中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基本查明了全省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和特征,为发现恐龙和鸟类化石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线索。地质研究表明,福建省中生代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很大。在福建上杭、宁化、沙县、泰宁、武夷山等地的红层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巨大。在安溪、永安、仙游、霞浦、福鼎、武夷山等地的火山喷发间歇形成的山间盆地可能是下一个”政和动物群“的藏身地。在龙岩、三明、南平等地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时期(距今2.3-1.63亿年间)河湖地层或许藏着更古老的鸟类祖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徐星认为,联合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随着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政和动物群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充分证明双方(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合作是科学成功的,也是卓有成效的。通过这几年的野外发掘的工作,在福建省多个地区都发现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脊椎动物化石,这说明福建古生物化石资源十分丰富、发现潜力巨大。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只是开始,前期的发掘工作表明政和以及福建其它中生代盆地还有巨大潜力,但是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发掘工作来实现,只有更多关键化石的科学发掘,才能助力福建古生物学研究的腾飞。他表示,依托现有古生物化石成果,计划与福建省共建古生物化石研究重点实验室,争取加挂院士工作站,申报古生物创新型科研平台,持续联合打造福建古生物化石新名片。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昊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几年福建省的古生物调查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好,取得一系列成果十分喜人,可以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国家化石办一直在大力支持福建的古生物化石工作,将在福建省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方案评审,国家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评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他就福建省加强政和动物群、上杭恐龙足迹群、漳浦琥珀生物群等化石产地科学保护工作,举办古生物化石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提出建议.

政和县县长王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作为“政和八闽鸟”化石的发掘地,政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珍惜古生物的化石资源,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认真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属地保护责任,加强系统谋划,充分挖掘提升古生物化石文化内涵与价值,让古生物化石活起来,成为政和新的城市名片。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俞文峰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研究、保护、科普及利用工作,力争取得更多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稳步推进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摸底调查,从2025年起将继续部署开展福建早-中侏罗世盆地、闽东地区晚中生代盆地、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以及全省重点地区新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等工作,尽快查明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概况,摸清资源家底。继续支持做好古生物化石科学发掘、研究与产地保护,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规定,继续做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报批,支持政和大溪、霞浦盐田、漳浦和坑等地开展进一步的科学发掘与研究。希望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和报道,讲好福建古生物化石精彩故事,也期望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积极参与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自然遗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